繁體版 | English

環境保護科研

中華鱘保護研究

作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和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長期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不斷探索環境護發展道路,形成了“全流域、全生命周期、開放共享、科技創新”的環保理念,建立了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保障。

經科學馴養和系列調控,3尾雌性子一代中華鱘再度發育成熟,獲取受精卵15萬粒,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體系日臻成熟。

對全部子一代中華鱘后備梯隊進行了DNA檢測,采用優化后的全序列分析技術,篩選出一系列清晰的微衛星遺傳標記,建立了遺傳譜系,為下一階段在全人工繁殖過程中實現更為精準的遺傳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

利用中華鱘雌核發育獲得的苗種,成功構建出有中華鱘大片段DNA的中華鱘BAC基因文庫,已實現中華鱘DNA遺傳物質在-80℃條件下的長期保存。該成果為中華鱘的遺傳物質保存,中華鱘遺傳保護技術研究和全基因組深度測序研究等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開展長鰭吻鮈馴養繁殖工作中,獲受精卵9.5萬粒,孵化出苗5.3萬尾;圓口銅魚獲受精卵3.1萬粒,孵化出苗0.17萬尾。圓口銅魚、長鰭吻鮈人工繁殖首次實施人工增殖放流。

2017年,中華鱘物種保護、基因組研究及種質資源庫建設取得新進展。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再次取得成功,有效補充了子二代人工種群梯隊。完成中華鱘基因組構架初步組裝;成功建立中華鱘基因組BAC文庫;進一步深化中華鱘人工種群遺傳管理,對2006-2008年的 200余尾子一代個體進行遺傳特征檢測,補充完善了親魚遺傳譜系;針對性開展精子、細胞等種質資源保存技術攻關。

雌核發育是指卵子須經過精子激發才能產生只具有母系遺傳物質的個體有性生殖方式。

三峽水庫生態調度試驗

2017年,三峽水庫實施了兩次針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調度期間宜都江段四大家魚繁殖規模達到10.8億顆。2011-2017年四大家魚年均自然繁殖產卵規模較2010年增加15倍,長江中下游其他小型魚類自然繁殖規模也大幅增加,調度效果顯著,有效促進長江中下游魚類種群資源的恢復,推動長江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發展。2016-2017年,中華鱘研究所將環境DNA技術應用于四大家魚繁殖監測工作中,使產卵場定位更加精準,提高對自然繁殖規律的認識。

環境監測

中國三峽集團通過包括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監測系統、金沙江干流下游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和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相關水域水生生態監測系統等在內的生態與環境監測體系,覆蓋中國三峽集團國內所有大型水利工程所在流域及影響區域,主要對各工程施工區及流域的環境狀況、水電站運行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區域,主要對各工程施工區及流域的環境狀況、水電站運行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措施的效果進行長期監測與評估,并對實時更新數據進行信息化管理。

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監測系統。圍繞三峽工程建設和今后的運行,以一個完整有代表性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網絡,對三峽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過程的跟蹤監測,及時預警預報。

金沙江干流下游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結合流域生態環境變化和開發建設實際情況,有序實施金沙江下游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包含流域水質監測、水生生態監測、陸生生態監測、長江攀枝花-宜昌江段水溫監測、流域過飽和氣體監測等。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相關水域水生生態監測系統。對攀枝花—巧家、永善—水富等江段的魚類資源及其典型生境進行監測;在江津、宜賓等江段開展魚類早期資源監測;在魚類繁殖期對保護區水域環境水質、浮游生物、魚類重金屬殘留以及污染事故進行監測。